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新闻 / 正文

张薰华教授荣获第二届世界马克思经济学奖

  发布日期:2012-06-13  浏览次数:

作者:冒佩华 来源:新葡萄8883官网amg网站

2012年5月26日-27日,“国家、市场、大众与21世纪的人类发展——世界政治经济学学会第7届论坛”在墨西哥都市自治大学霍奇米尔科分校召开。会上授予张薰华教授世界马克思经济学奖(Marxian Economics Award),以奖励其为经济学发展和人类进步做出的卓越贡献。

张薰华教授,1921年生于江西省九江市。1940年进入复旦农学院,1942年转入经济系至今。多年来,他始终专注于教书育人和学术研究,以“贱尺璧而重寸阴”自律,推崇“尊重科学而不做风派人物”的治学作风。

在教书育人方面,张熏华教授兢兢业业,一丝不苟。他的教学不是照本宣科,而是将自己多年的研究心得应用于教学中。历年讲授的《资本论》、《〈资本论〉脉络》和《政治经济学研究》等课程,以其授课的严谨和创新而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1989年被评选为全国优秀教师。

在学术研究上,张薰华教授严谨求实,尊重科学。多年来,他一直潜心研究和讲授马克思《资本论》,并编写《〈资本论〉讲义》,“文革”后充实为专著《〈资本论〉提要》三册出版,受到社会的广泛欢迎,发行数万册。“文革”后,他凭借多年钻研《资本论》的厚实功底,一方面运用独特的叙述方法(圆圈方法论)将研究心得和发现结集而为专著《〈资本论〉脉络》和《〈资本论〉中的数量分析》,另一方面将《资本论》的理论和方法应用于研究中国现实问题,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他的应用研究,主要有两条路径:一方面从生产力出发一直深入到人口、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探索生产要素产权(所有权和使用权)如何通过分配关系(利息、地租、利润)进而通过市场价格来实现。前者的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生产力与经济规律》一书中,后者的研究成果则体现在《土地经济学》、《交通经济学》和《土地与市场》等著作中。这些成果发表后引起了学术界和社会的广泛反响。例如,他是国内学术界第一个提出“土地批租”问题的学者,1984年撰写的“论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中地租的必然性”等一组论文,为我国土地有偿使用提供了理论依据,受到中央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并在全国推行。又如,他提出林业是国民经济基础的基础,应将农林牧副渔排序改为林农牧渔副,受到生态经济学界注视。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他的研究选题侧重有关经济规律、环境经济、人口经济、可持续发展等方面。

与张薰华教授一起获得此项殊荣的还有世界著名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日本学士院院士、东京大学伊藤诚教授。

张熏华:我的获奖感言

世界经济学学会隆重开会,高朋满座,学友如云。

我,张薰华,今年91岁了。虽年迈未能参与盛会,然心向往之。恭请大会组委会代为转达我对大会奖励的感谢,也对组委会表示谢意。我在中国经历了社会各种变动,在求学过程中,又是在学海中苦作舟。高中时在苏州工业学校学过土木工程。1940年进入复旦农学院,1942年转入经济系直到现在。

在经济系阅读《资本论》时,注意到马克思的两条教导。一是说他的著作是一个艺术整体,但要达到这一点,只有用他的方法。另一是指出《资本论》最终的目的在揭示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这使目的与方法结合在一起。具体说来,他是用唯物辩证法改造黑格尔的唯心辩证法,并用以揭示经济规律。列宁早就指出:“不钻研和不理解黑格尔的全部逻辑学,就不能完全理解马克思的《资本论》。”黑格尔是从绝对精神出发,展开到具体,即唯心辩证法。马克思则吸其辩证法,反其道而行,由具体到抽象,形成唯物辩证法。

黑格尔认为,逻辑理念的发展是“从单纯的规定性开始,而后继的总是愈加丰富愈加具体。因为结果包含它的开端,而开端的过程以新的规定性丰富了结果。……使自身更丰富、更密实。”他还把这样的发展比作圆圈的圆圈。说“科学表现为一个自身旋绕的圆圈,中介把末尾绕回到圆圈的开头;这个圆圈以此而是圆圈中的一个圆圈”。但是,黑格尔没有画它,马克思也没有去画它。20世纪70年代末,我按其机理试绘出来,使我豁然贯通。

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生产方式;目的是揭示对象的规律性(经济规律);方法则是唯物辩证法,即从生产方式的物质内容(生产力)出发,到其社会形式(生产关系),并延伸到这形式的形式(上层建筑)。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一书中早就指出:“一定的生产方式以及与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简言之,社会的经济结构,是有法律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态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我们可以图示如下:

圈中内圈是内容,外圈是形式。它们的辩证关系是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作用于内容。

20世纪90年代以来,生产力的源泉(环境、资源、人口)问题突出,涉及整体圈层能否持续发展;在生产关系中又突出社会主义能否与市场经济结合。与时俱进,我又将以上三个圈层细分为六个层次,即每圈内容又分为两个层次。

源泉又扎根于生态环境的三个圆圈中:

内圈为生命发育提供阳光、水、大气、土地以及其中的化合物,也为生产力提供无生命资源。中圈则提供有生命的资源。外圈提供人力资源。内圈与中圈复合为自然生态环境,三个圈复合为人工生态环境。内圈决定外圈,外圈又反作用于内圈。按照生物食物链金字塔原理,各生物种群都有各自的天敌来控制塔的各层次的生物的十分之一比例关系。作为动物的人当然也受此制约。但作为社会人却基本消除了他的天敌(吃人野兽),人口就可以暂时爆炸,于是向地球过量索取资源;人口素质过低又导致滥用资源,终而毁损生态环境,使人类难以持续发展。由此可以得出结论,生态环境是根基,人口的反作用是关键。发展中国家包括中国的问题无不与人口有关。近十多年来,环境经济学、生态经济学、资源经济学、人口经济学蓬勃兴起,并带动了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结合,新的创新点必将愈加丰富。这还使我们缅怀两位前辈经常学家的倡导。一位是马寅初,他的《新人口论》至今仍是中国发展的关键问题。遥想当年他坚持真理,不向任何权威低头,不唯心只唯物,主张“提高人口质量,控制人口数量”,现在已成为我们的基本国策。另一位是许涤新,中国《资本论》研究会首任会长,他主编了中国第一本《生态经济学》。他们的经济学创新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随着科学的发展和劳动者的知识化,人类将自动约束自己的数量,合理使用物质资源,优化生态环境,使社会生产力健康地发展。当然,这还要经历漫长的岁月。

在生产关系两圈中,前圈市场经济,只问商品归谁所有,而不问生产商品的要素归谁所有,后圈才分为公有或私有。《资本论》论的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是资本外壳中的市场经济。如果去其资本外壳,存其市场经济内核,再与社会主义外壳结合,就可创新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这正是对《资本论》理论最重要的创新。

困难的在于如何反映第一圈层。自然资源本非劳动产品,没有价值,但在市场经济中也会以商品形式进行流通。这可以有两种情况。(1)由于“要出售一件东西,唯一需要的是,它可以被独占,并且可以让渡”。在这种情况下,没有价值的物可以有价格。自然资源属公共品应由代表公众的国家来独占。国家垄断一级市场,卖价收入应归国家所有。(2)“每一种商品的价值……都不是由这种商品本身包含的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而是由它的再生产所需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自然资源虽然原生价值等于零,但由于资源过度使用,不得不用劳动使之再生,那就不仅再生资源具有价值,原始的自然资源也应按再生资源所耗劳动计其价值。

在上层建筑两圈中,前圈因市场经济关系要求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和等价交换。这在政治上就要求自由、平等;在法权上反对人治,要求法治。在政治制度上,国家总是代表占主导地位的生产关系人格化阶级的利益,并用“看得见的手”对各圈层进行宏观调控。

内五圈是物质存在,最外圈的是意识形态。存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存在。现在核心两圈的问题——保护生态环境和尊重科学与人才以发展生产力——已经被多数人意识到。当中两圈则比较复杂。市场经济主要从微观利益出发,滋生个人主义,还发生商品拜物教进而货币拜物教与资本拜物教,这又是它消极的方面。社会主义主要从宏观利益出发,提倡集体主义。

意识形态中还有一个宗教问题。这是由于人们对于内层各圈中物质运动规律还不了解而产生的。“只有当实际日常生活的关系,在人们面前表现为人与人之间及人与自然之间极明白而合理的关系的时候,现实世界的宗教反映才会消失。”

总的说来,先进文化作为上层建筑的意识形态,它的前进方向既应表现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还要表现生产关系的改革创新,并促进人民群众思想、道德、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