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首页 / 科学研究 / 学术交流 / “转型与发展”系列讲座 / 正文

“转型与发展”系列讲座四——新葡萄8883官网amg经济学系学术论坛

  发布日期:2011-05-12  浏览次数:

2011年5月10日下午15:00—16:45,经济学系在经院514会议室举行了学术研讨会,研讨会由理论经济学博士后流动站张平博士后主讲“贸易开放、生产率进步与中国服务业发展”,经济学系副主任高帆老师主持了研讨会,经济学系的各位老师及部分研究生参加了此次会议。张平博士后的报告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一、理论背景。在跨国比较的意义上,中国服务业在整体经济中的占比低于其他发展中大国。对于服务业的演变轨迹及其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传统的产业结构转型理论曾做过解释,但这些理论通常基于发达国家过往经验,与中国经济发展所处的全球化时代背景不尽相同。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应结合国际贸易来更为深入地探究服务业的发展取向,相关资料显示:服务贸易在世界贸易总额中的地位、总量不断变化,但在贸易总额中比重变化不大。近年来中国的出口依存度迅速增长,但服务业占总出口比重甚至在下降。这种情形暗示着:高出口依存度与服务业产品的不可贸易性相结合,可能会降低服务业比重。

二、文献综述。产业结构转变的相关文献主要分为两类:需求驱动和供给驱动。需求驱动的核心假设是恩格尔定律,不同产品的收入需求弹性不同从而导致产业结构变化。供给驱动的核心假设是不同部门产品不完全替代,由于不同部门生产率进步速度不同导致了产业结构变化。这两类文献度表明:生产率进步会使得工业比重下降,服务业比重上升,但它们大多是封闭经济模型。国内针对我国服务业占比偏低的解释主要集中在:体制与政策原因(政府政策抑制了服务业发展);人力资本禀赋(中国禀赋结构不高不低,恰好可以承担制造业外包,不足以承担服务业外包);统计问题(低估、漏报服务业产出)等。

三、理论模型。在封闭经济情形下,假设劳动力跨部门流动,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命题:封闭条件下,工业部门技术进步导致该部门市场出清水平下的均衡就业减少,多余的劳动力向服务业部门转移。在开放经济情形下,假设技术与偏好对称设定,工业产品自由贸易、服务业产品不可贸易,劳动力无法流动。制造业生产率提高,所带来的就业增减未知。换言之,工业部门生产率进步会通过收入效应减少工业就业,增加服务业就业,另一方面会通过比较优势作用促进工业进出口增加,反而会提高工业就业,因此对于本国工业部门就业的总体影响不确定。

四、经验检验。利用中国实证数据进行计量分析的结果显示:贸易开放或者说出口导向的增长模式很大程度上造成了中国的服务业占比偏低;贸易开放对服务业发展的负面影响在服务业发展水平适中的省份最为明显;因此政策含义在于不应该片面强调服务业占比问题,而应更重视发展模式的转变。

五、模型改进。在报告的最后,张平博士后也列举了已有研究有待改进的几个问题:如出口方式异质性的影响(加工贸易,两头在外,影响服务业发展);出口企业来源异质性的影响(FDI企业出口对与服务业出口发展的影响);服务业本身内部异质性的影响(高低端服务业所受影响差异)等。

张平博士后的报告结束之后,马涛老师、严法善老师、李洁明老师、徐为民老师、高帆老师、孙大权老师、冯剑亮老师等就相关问题展开了讨论,包括:税收制度对于工业和服务业发展的影响;服务业中生产型和生活性的结构问题;收入效应与贸易效应的比较问题以及相关结论对中国的解释力等。会议在激烈的讨论中结束。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