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电话:

55664251(本科生)

65643132(研究生)

65741490(学生党建)

65643970(就业/生涯发展)

65643131(三助/国际学生)

-Email:

econinfo@fudan.edu.cn(本科生)

econgraduate@fudan.edu.cn(研究生)

econcareer@fudan.edu.cn(就业/生涯发展)

地址:国权路600号新葡萄8883官网amg310室


首页 / 学生天地 / 经院事 / 新闻中心 / 正文

与学术之星的亲密接触:与赴德出席第6届诺贝尔奖获得者经济学大会的三位经院博士的近距离访谈

  发布日期:2018-01-19  浏览次数:

经中德科学中心函评、英语面试评审以及德国诺贝尔奖获得者大会基金会的层层选拔,新葡萄8883官网amg冯净冰、史霜霜、赵达三位同学从全国众多优秀博士生中脱颖而出,获得出席第6届诺贝尔奖获得者经济学大会的资格,并将于2017年8月赴德国林岛参加该会议并访问大学和研究所。

日前,我们有幸近距离接触了三位博士生,对他们进行了采访,让我们一睹三位学术之星的精彩言论吧:

l 三位博士何许人也?

赵达

西方经济学硕博连读,导师张军教授,曾赴德国哥廷根大学经济科学管理学院交流,新葡萄8883官网amg新生一等奖学金获得者,新葡萄8883官网amg学业一等奖学金获得者,“华宝兴业基金”奖学金获得者。目前已在《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和《中国工业经济》各发表一篇文章,另有一篇已被《财贸经济》录用、一篇英文在投。

史霜霜

金融学14级博士研究生,导师刘红忠教授。研究方向:中国地方政府债务、宏观金融。曾赴巴黎政治大学交流学习一学期、受国家留学基金委(CSC)资助赴英国伯明翰大学访问半年。目前主要从事关于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研究,以及和中国宏观经济的关系相关研究。

冯净冰

冯净冰,西方经济学14级博士生,导师陈钊教授,研究方向为发展经济学。2015-2016年受国家留学基金委(CSC)资助赴美国耶鲁大学访问一学年。2014年7月,受环太平洋大学联盟(APRU)和灾害科学国际研究所(IRIDeS)资助赴日本东北大学访问。2012年7月,受美国研究基金会(TFAS)资助,赴香港大学亚洲政治经济中心访问。曾荣获2010、2013、2015、2016年国家奖学金。目前已在《世界经济》和《Disaster Prevention and Management》各发表一篇文章;另有两篇文章分别被《世界经济》和《Applied Economics Letters》录用。

l 你是如何知道诺贝尔奖获得者经济学大会,又是怎样参与其中的?

史霜霜:经院一直有机会申报并推荐,印象中是两年一次。我本身出国交流过两次,这次选择出去,一个是增长见识,另一个是当自己有一些研究成果和心得的时候,可尝试多与国外相关研究领域的学者交流探讨。国外对中国经济也很感兴趣,可以听到一些不同的声音。大会的具体时间是2017年8月22日-9月4日。届时,诺贝尔获奖教授将会发表主旨演讲,另外也会有一些广受关注的研究主题,汇集与主题研究相关的学者志士,进行交流与沟通。

l 在读博期间感觉有哪些比较大的收获?

赵达:

收获的话还是蛮多的,在此期间我明白了做研究时应该以问题为导向,硕博连读前两年是纯理论培养,先把基础打好。我目前的研究方向是阶梯电价和阶梯水价,去年有些文章形成初稿,然后参加了十几个论坛,比如林毅夫老师的“新结构经济学冬令营”,还有我们复旦的产业论坛,在这个过程中也见到了很多以前在教科书、论文中见到的人物,感觉受益还是很多的。

l 在学术之路有没有遇到过瓶颈和困难?是什么支撑你在学术之路走到现在?

赵达:

本科时我是学数学的,而硕博班会在第一年学“三高”(高级微观、高级宏观、高级计量经济学),宏观微观感觉还是蛮吃力的,而且周围的同学都有一定的基础,学习压力还是很大,但是在过程中发现还是很有意思的,研究经济不只是提供给你一个谋生的工具,它也会让你更多了解这个社会是如何运转的,同时也会让你对一些问题认识的更加深刻,比如财政政策、货币政策、贸易政策的内在互动,你会通盘考虑。

支持我一直走下去有很多原因,首先是家庭,其次是学校、学院和老师的支持,学校和学院有非常自由的学术环境,比如学院的各种论坛,有些人观点都是相左的,但这些学校和学院都可以容纳;此外,自己的兴趣也是支持我走下去最重要的原因。

冯净冰:

我在学术之路遇到的最大瓶颈是实现从学生到学者的身份转变。作为一名学生,读好书、得高分很容易,但是难的是如何从学生转变为学者,如何将输入反馈为输出。这也是我的导师陈钊教授一直在提醒我的事情,我尤其要感谢陈老师一直以来对我的严格要求和悉心培养。此次赴德国参会是一个非常好的机会,可以让我们尝试以年轻学者的身份去请教,去质疑,去表达,去探讨。

l 分享一下你的出国交流经历以及感想

史霜霜:

我有两次出国交流经历,分别访问了巴黎政治大学和英国伯明翰大学。在我看来,出国交流一定要搞清楚自己是要获得什么。在英国访问期间,我除了研修课程与导师交流之外,定期参与了学院组织的seminar并做了主题报告,期间还联系了当地的学术机构参与到一个国际论坛当中,都蛮有收获的。其实,国外老师都非常乐意与我们沟通,提供指点和帮助。当然也可以多和其他国家来访问的老师同学探讨问题,开拓思路。

冯净冰:

15-16年我在耶鲁大学交流。耶鲁大学给学生创造了很多机会与老师交流,比如每周例行的师生共进早餐和下午茶,每周除了邀请国内外知名学府的老师报告较为成熟的文章,还尤其鼓励学生去展示自己的研究,哪怕是一些初步想法。其实我们学院也给同学们提供了很多锻炼的机会,比如每周二下午当代中国经济与社会工作室的workshop这学期就新增了学生报告自己的研究的板块。我想这不仅可以促使一个初步的想法发展成为一个成熟的研究,还能够锻炼大家的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不论是去业界还是学界,这都是非常关键的能力。

l 写论文的技巧与关键是什么?

史霜霜:

尽早动手比较好,不要觉得要等到学完所有理论知识才能开始,边做边思考才能发现自己什么东西不懂,需要学习哪些方法,在做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同时解决问题效率更高。千万不要拖拉,写论文就像雕塑一样,是一层层往上改进的,需要时间积累。

冯净冰:

写论文最重要的是提高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不断挖掘,不断学习。听讲座、读文献都是寻找研究问题的途径,同时要多跟前辈们讨论,选择有趣且有意义的题目进行研究。而对于Stata等软件的掌握,最有效的方法是动手做一遍,在干中学,从头至尾完成过一个课题后,就会获得新的理论知识和操作经验。

l 关于做学术的心得体会?

史霜霜:

无论作不作学术,做一篇论文对于各方面的能力都是很大的提高。论文本身也许不能发现什么惊人现象,但在写作过程当中会有很多体会。学术应该是一个相比业界来说是更难的事情,这种做事的方式其实在塑造自己。

做学术要敢于尝试,很多事情试一试就会发现可以做到。经院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出国、国际会议、来访专家,很好的机会就要牢牢去把握它。很多时候人有惰性,试一试很多事情都能做好。

赵达:

我认为第一篇文章还是应该和老师或者师兄师姐合作,这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比如开始负责文献收集,然后逐步深化,参与数据处理,进而演化为idea迸发,最后达到独立撰写的程度。

l 对于学弟学妹的学术建议与期许是什么?

史霜霜:

开seminar很有用,几个人一起讨论学术是很有必要的,需要有外界的力量促使自己更快进入学术状态,一定要多去讨论。

我发现,很多复旦学生都很谦虚,但是我想说,有时候不要顾忌太多,要更加勇于去展现自己,勇于去尝试更多的平台。在参加的过程中就可以学到很多东西,要充分发挥经院提供的良好资源去寻找机会。

冯净冰:

我真心希望大家能够好好享受和珍惜在学校的时光。我们最终都会步入社会,但是学校的时光一去很难复返。走出校门后,真的很难再有如此大段的时间去学习和试错,去思考一些天马行空的问题,去和思维敏捷的人才交流,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更难有所积淀、酝酿出属于自己的作品。祝愿大家能够在接下来的短短几年里,多结交朋友,多思考问题,所收获的一定是非常宝贵的财富。

赵达:

我知道很多同学还是希望做学术的,但是在实施阶段可能会碰到一定的问题,事实上很多时候学术是一个A+B+C+D的过程,需要学术者具备各种能力才行,但是一个人可能同时很难具备,这个时候就可以和别人合作,也是一个发挥比较优势的过程。同时,要明白很多时候一篇好的论文是以年为单位,要由浅入深,先从相对简单的部分做起,然后再在思想和技术上加大难度,逐渐复杂,不要一上来就想做的很完美,这个过程也是一个“learning by doing”的过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