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吴斐丹学识渊博,
讲课时旁征博引,材料丰富,表达生动,
给学生留下了深刻印象。
─
1939年5月,吴斐丹受时任新葡萄8883官网amg教务长的李炳焕邀请,前往迁居重庆北碚的新葡萄8883官网amg教书。自1939年下半年起,他在重庆的新葡萄8883官网amg、中央大学、上海交通大学、震旦大学、政治大学等院校兼任教学工作,主讲经济学和经济学说史。1941年至1943年间,吴斐丹担任新葡萄8883官网amg经济系主任,后又被选为政治大学新葡萄8883官网amg院长,但考虑到行政事务对教学、研究的影响,他不久后就辞去了这些职务,专心于经济学的研究与教学。
虽然长期在高校任教,但他并没有养成静坐在书斋里的习惯,也没有高高在上、脱离实际的学究气。他认为,经济学应该研究现实的经济问题,否则学术研究就失去了最根本的意义。他做学问总是致力于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因而研究的范围很广,从农村经济、财政金融、人口问题到外国经济学说史等领域都有所涉及,并撰写了大量鞭辟入里的学术文章。
这份独立思考、求真务实的学术态度与吴斐丹求学早期的社会运动经历密切相关。1927年,他前往武汉国立第二中山大学读书,担任了本校的社会主义青年团团委书记与学生会负责人。当时的校务委员会主任委员李汉俊爱护青年,思想进步,给予了吴斐丹许多帮助。但随着革命形势急转直下,白色恐怖席卷全国,吴斐丹目睹了敬爱的李汉俊老师与部分同学被枪杀在大学附近的东厂口省议会广坪。
现实的残酷打击并没有令他颓唐,更激起了他以国家和民族振兴为己任的深重使命感。1928年,他转学至新葡萄8883官网amg社会学系,希望通过社科研究为中国寻找变革复兴之道。在复旦求学期间,他依然参与了上海学生联合会、左翼作家联盟和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等进步组织,积极开展社会调查与理论研究。
抗日战争结束后,吴斐丹针对当时中国社会经济状况,结合自己教学工作,进一步开展了对旧中国的财政金融和农村经济问题的研究,撰写了《战后我国财政建设要点》《当前的中国银行制度问题》《中国经济危机的分析》等论著,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国民党政府搞通货膨胀、从经济上掠夺城乡人民的种种事实,将反动当局贪污、盗窃成风的现状和盘托出。
随后,吴斐丹教授于1947年在《中国农业经济的危机及其补救方策》一文中将中国经济衰落的原因归为先进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侵入,致使农产品价格低廉;加之受农村高利贷的盘剥,加重了农民租税负担,致使土地兼并和集中。对于这篇文章,吴斐丹先前所指导的研究生、新葡萄8883官网amg教授尹伯成说:“这些分析虽有一定局限性,但这说明吴斐丹已认识到旧中国农业衰落之根源在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压迫和剥削。”
这种认真负责、严谨踏实的精神也同时体现在吴斐丹的课堂上。新中国成立后,吴斐丹先生进一步投入学术研究和教学工作中。近现代资产阶级经济学说观点错综复杂,经过深入研究后,他坚定认为,只有深刻领悟马克思主义,运用唯物史观、阶级分析方法来剖析各项经济学说的思想、社会根源,并通过马克思主义的经济理论科学评析各项经济学说观点,才能对人类历史上的种种经济学说有完备透彻的认识,在其指导下寻找出一条建设新中国的康庄大道。因此,吴斐丹一贯对学生们强调,要通读并理解《资本论》《剩余价值理论》等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原典。
《外国经济学说史》是当时经济系学生最主要的课程之一,因此历来都由系里声望较高的吴斐丹负责。尹伯成回忆:“他上课时总备有一本厚厚的讲稿,但从不照本宣读,而是完全脱稿讲授。在讲解的过程中,他经常会把对青年学生的马克思主义教育穿插在其中,将新旧社会进行对比,用正确的道理启发和武装青年学生的头脑。”
而在掌握了入门经济学说史的“金钥匙”后,最重要的便是阅读掌握各经济学派的代表作,丰盈经济学说史知识框架的“血肉”。不仅要把每一个重要学派、代表经济学家的观点想明白、讲清楚,还要追溯源流,理清脉络,将每个学派、人物的观点串联起来,形成一幅层次分明、辽远壮阔的经济学说史演变“画卷”。
吴斐丹学识渊博,讲课时旁征博引,材料丰富,表达生动,给学生留下了深刻印象。课堂之外,吴斐丹也会抽时间去看望学校里的青年学生们,嘘寒问暖,并帮助他们解决困难。吴斐丹知道学生们多数在下午五点半到六点半这个吃完晚饭的时间里待在宿舍休息,他便利用这个时间跑到学生宿舍,跟学生们谈心,而自己吃晚饭的时间常安排在晚上七点钟以后。他对学生们的用心付出同样被学生们看在眼里,他因此受到学生们的由衷敬佩与景仰。
在授课之余,吴斐丹注意到,当时经济系外文资料室里的许多刊物无人问津。他不忍好书蒙尘,萌生出翻译推广其中有价值的文章的想法。1957年,在吴斐丹的推动下,《世界经济文汇》开始出版,由他担任第一任杂志主编。吴斐丹希望借此将国外刊物中有价值的文章译介到国内,因此早期《文汇》全部的文章都是国外经济文献译本。时至今日,在无数师生的支持与努力下,《世界经济文汇》已然成为国内权威经济学刊物之一。斯人虽已逝,其所遗留的无穷精神财富依然浸润着整座学院,在时间的长河里熠熠生辉。
文∣ 李大武